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力学学科起源可追溯至建校初期隶属于基础部的力学教研室,1978年开始招收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1981年开始招收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年获准设立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成立力学与工程科学系,2007年撤系改建国际云顶yd4008。至今已培养了三千余名力学专业毕业生,一大批考取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学、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名牌大学及研究院所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教授,其中力学83级研究生赵阳升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学院名誉经理。

公司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科学院Hywel R.Thomas外籍院士工作站、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3个本科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工程力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其中工程力学为国家一流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为省一流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新工科专业。

拥有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力学教学团队、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创新团队、省重点学科、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30余个老员工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公司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 2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0人,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各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国内同行较为知名的勇于创新的中青年学者。

公司注重学术研究和交流,在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矿山灾害力学、多相介质流体力学、渗流力学、射流技术应用等独特研究方向,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3项,以及大量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获得20余项科技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国家专利,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SCI、EI检索近3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近20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与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多所大学和国内许多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往来和合作关系。成功承办了“首届中俄深部开采岩石动力学高层论坛“、“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七届、第十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以及“资源枯竭城市灾害形成机理与控制战略研讨会”等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学术会议。

公司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一项,省级教学名师奖一项,以及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工程力学专业于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Ⅰ类特色专业,力学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力学科研团队于2006年被辽宁省教委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工程力学学科于2008年被辽宁省教委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矿山环境与灾害力学实验室于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理论力学》和《弹性力学》课程分别于2003年和2010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

        除学校设立奖学金外,学院设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奖学金、“诚田”奖学金、章梦涛奖学金及员工奖学金等。

由于有良好的力学训练和功底,力学专业毕业生最突出的特点是素质高、后劲足,经过短期工程知识的了解,可以转向任何工程领域,其发展速度要超过一般专业人员。

        国际云顶yd4008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的要求,“同心协力、自强不息”,为建设成具有显著特色和国内一流的力学学科而努力奋斗。

理论与应用力学--省级一流专业

专业概况

为适应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对力学的要求以及学校向综合性大学建设的需要,我司于1996年设置了“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本专业立足于“厚数学力学基础、兼顾力学应用研究”,保证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以数学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教育为重点,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达到“基础扎实、专业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标准的同时,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立足辽宁,立足区域经济和地矿行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在辽宁省排名第一,2020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注重培养力学理论分析能力和力学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加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形成了“厚力学基础,强工程应用”“由研究型培养向应用型培养转变”“大众化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融合”的专业培养特色。产教融合的模式正成为专业培养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团队队伍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所在的力学学科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团队队伍被评为国家级力学教学团队和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专业教师15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国家教指委委员1人,全国力学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3人,入选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打造“金课”的理念成为教师讲课的目标,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正在深入“生”心,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稳步上升。在辽宁省首届青年教师基础力学讲课比赛中,张智慧、张华宾两位教师获讲课比赛一等奖。唐巨鹏《材料力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苏荣华《随机振动分析》获辽宁省一流课程,《材料力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荐参评国家一流课程。由苏荣华、刘杰和张智慧主编的《理论力学》教材获批辽宁省优秀教材;代树红《校企协同共建地矿类高校力学仿真课程及其实践》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人才培养效果

目前在校本科生104人,已培养本科毕业生700余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经过专业的培养,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多名员工考取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学等985高校,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后表现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得到导师的一致好评和反馈;在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的毕业生也同样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并取得了较突出的业绩。

优秀毕业生代表: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董事长梁冰教授、清华大学刘晓丽研究员、中国科学研究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顾兆斌研究员、北方工业大学王振伟教授等。


国家级一流专业——工程力学专业

专业概况

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工程力学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生, 1980年经煤炭部、教育部批准,创建矿山工程力学专业, 1983年按教育部统一规定更名为工程力学专业。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被批准建立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该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力学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科学的双重属性且与各行业结合密切,因此,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采用工程应用型为主、兼顾力学研究型培养模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托土木工程领域,培养员工在掌握工程力学专业知识基础上,熟悉土木和岩土工程领域的有关专业知识;力学研究型培养模式,按照工程力学的自身学科特点,培养员工具有较为扎实的力学专业知识,核心的力学专业基础课较全面涵盖了力学知识领域,并加强数理基础的培养。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既能满足解决土木工程和矿山灾害力学领域相关力学问题的需求,又具备在力学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力学素养,同时,注重工程力学基本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计算分析能力的培养。

团队队伍

该专业现拥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工程的百人层次人选6人,千人层次人选2人,原煤炭跨世纪人才1人,辽宁省学科拔尖人才3人,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中国力学学会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已经建立了年龄、学历结构合理,以博导为学科、学术带头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为骨干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学术团队。团队获批国家级力学教学团队和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聘任中国科学院赵阳升院士为名誉经理,团队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力学类教指委委员1人,省教学名师2人,中国力学学会优秀教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

目前该专业教师承担全校21个本科专业的力学基础课教学、工程力学专业的全部本科教学工作、相关专业研究生力学教学和力学专业研究生的全部培养工作,主持和参与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公司产品改革课题6项。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97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各类基金、企业委托项目62项,在研科研经费1600余万元。近三年,共发表与该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264篇,其中被三大检索论文131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项科技奖励8项;获发明专利1项;举办了5次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2007年矿山环境与灾害力学实验室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重点实验室;2008年被矿山环境与灾害力学实验室被辽宁省科技厅评为省重点实验室;2006年工程力学专业团队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008年工程力学专业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工程力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第Ⅰ类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每年培养本科生9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50人左右,博士生招生规模为10人左右,有12名博士进入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被评选为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另有1篇博士论文提名申报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人才培养效果

目前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在校生294人,累积培养毕业生1100余人,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95%,每年都有30多名本科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云顶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高校院所攻读研究生,已毕业的员工在企业、科研院所和自主创业中因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并取得了较突出的业绩,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概况

2020316日,我司新能源研究中心成立,中国科学院赵阳升院士受聘为中心名誉主任,标志着我司以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为契机,以新能源研究中心为引领的学科和专业群建设正式启动,瞄准国家能源战略,打造新能源产学研新高地,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力学、能源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矿业工程等多学科交叉,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能源地质学、地热开发技术与工程、传热传质学、有限元基础及新能源工程分析软件及应用、非常规油气开发理论与技术、风能转换原理与技术、生物质能转换原理与技术、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储能原理及技术。毕业生5年内将成为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地下清洁能源(地热能、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利用,风//生物质能制氢等行业的技术骨干、工程师、工程管理人才和科研工作者;或在能源、动力、机械和环境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成为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前景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年)》明确指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2050年达到50%。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将逐渐降低,新能源比重将显著增加,相关人才需求缺口每年预计达50万人以上。中国国电集团、中海油、中石油、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等30余家致力于新能源体系生产、转化、储存、利用的大中型企业,一致认为我国新能源利用开发方兴未艾,急需大量相关领域高级专门人才满足产业发展,统计以上企业新能源领域高质量技术研发人才与管理人才需求预测总量为每年增加20万人以上。仅辽宁省,相关中石油等企业每年在辽招聘相关人员为6000人左右,人才缺口巨大。因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毕业生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人才特色培养

我司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明确指出,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以服务辽宁区域和地矿行业发展为价值追求,瞄准国家能源战略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地矿行业特色学科群、专业群,为辽宁区域发展及国家新能源开发培养高级特色人才。其特色体现在:发挥传统地矿特色和地下非常规清洁能源科研优势,实践数学力学强基+学科交叉固本+研学贯通拔高新工科理念,力学数学强基先行,以新能源研究中心为依托,以深部地下非常规清洁新能源模块:地热能、煤层气、页岩气等开发利用为专业培养特色,以新能源测试技术与管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制氢、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等模块交叉固本,创新研学贯通专业培养途径,打造碳中和碳达峰人才蓄水池,为省内同类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